砍生产基地、研发管线,创新药企能否砍出未来?
作者/季媛媛
资本市场的砍生“寒气”正在传导给创新药企。
继多家知名创新药企宣布关停或出售产业化基地后,产基出又有知名药企宣布调整研发管线布局。地研近日,发管否砍和黄医药发布公告称,线创新药为应对当前影响全球生物制药行业具有挑战性的砍生市场条件,公司正在积极进行战略转变,产基出专注于其内部开发管线中最前沿的地研、最有可能推动近期价值的发管否砍药物。
根据公告,线创新药和黄医药战略调整主要包括:优先考虑其后期注册研究及通过监管机构的砍生批准这些药物上市,特别是产基出呋喹替尼的全球注册;某些早期研究不会再被优先考虑用于内部开发,而某些其他项目会考虑外部商业机会;寻求潜在的地研合作伙伴,将其药物在中国境外商业化;简化组织、发管否砍重新部署关键人才以支持注册研究和监管申请等。线创新药
除了和黄医药,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份以来,至少有包括、和铂医药等10多家药企宣布暂停或终止新药研发项目。
对于创新企业而言,如何筛选布局具体的产品管线至关重要。某不愿具名创新药企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在选择标准上,创新药企选择的创新产品首先是开发成本低同时成功的可能性非常高的,同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产品管线的布局有很多情况需要考虑,比如产品后期的开发能力、临床研究能力是否能够保证产品顺利完成临床研究和注册。完成注册之后,是否有足够的商业化能力,如果选择商业伙伴来做商业化,双方的商业化的战略目标是否一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失败。”该高管认为,最关键的还是企业的决策人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战略,并且在每个环节都采取正确的步骤。
创新投入周期长、风险大
当下,中国生物制药产业正驶入高速成长通道,中国研发创新氛围逐渐形成,开始诞生出一批对全球医药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本土创新企业。
从新药获批的速度就可见一斑,过去创新药获批基本是跨国药企主导,而这样的时代俨然已成过去式。据GBI发布的新药审批专题报告,2021年我国新药审批全面加速,共82种新分子(按有批准文号的西药分子名计,不区分剂型)首次在国内上市,这是自2017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以来批准新药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药品审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在2021年集中落地,自研新药占比高达35.8%,与进口新药齐平,这体现了国内企业开启创新转型的决心,并且初见成效。眼下,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从创新药不受待见到现在药企聚焦创新,从“跟随创新”逐步迈向“原始创新”。
不过,在创新药企高速发展之际也存在诸多市场挑战。毕马威(KPMG)发布的《2022年中国创新药企发展白皮书》指出,目前中国创新药企受制于研发、商业化与资金三方面压力,陷入困局。
同时,据KPMG白皮书数据,从时间上来看,一款新药从化合物的筛选到通过临床前研究确定最终研发的化合物,往往需要花费3-6年的时间。接着,药品进行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这一过程总共需要花费6-7年时间。如果临床研究结果良好,申请上市,审批过程往往也需要0.5-2年的时间。从新药立项到最终上市,一款创新药的平均周期往往在8-10年。
而从研发投入来看,临床研究阶段是在创新药研发周期中消耗资金最多的一个阶段。以肿瘤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为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从Ⅰ期到Ⅲ期临床试验,研发的平均成本高达26亿美元。而近些年来,创新药的平均研发成本又有着非常显著的上涨趋势。在当前的创新药研发环境下,创新的的研发投入无疑是巨大的。
和誉医药董事长兼总裁徐耀昌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在确定研发项目后,相关项目的研发团队就要持续不断的去优化和试验,测试靶点的活性、选择性等一系列特性,如果顺利获批IND那也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数以千万计的投入。
除了研发环节,其实创新药在商业化上也面临巨大压力。具体体现在:一是基层医疗机构覆盖能力不足,多方原因使创新药基层准入困难;二是医保基金控费收紧和长期进院难的问题,使创新药主要市场准入途径接连受阻;三是企业基于商业生存和发展考虑使药物研发靶点选择集中,产品同质化严重,商业竞争加剧。
“生物医药从自身的属性来看,就是一个存在风险的行业,一直以来,生物医药市场的布局逻辑并未改变。”徐耀昌指出,但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产学研结合得还不够。随着这些年国家对新药研发的重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被越来越多提及,一些关键技术,我们其实并不缺少,研究基础也有,但是在产学研转化方面我们目前还有待提高。
License in模式还适用?
在选择产品管线时,这几年License in也成为创新药企规避市场风险的一大选择。由于新药从研发到上市是一个费钱费力费时又风险很大的过程,近年来,License-in模式成为很多中国创新药企一开始选择的道路。有业内人士曾经直言:在资本的加持下,该模式可以帮助创新药企形成一套资金+人脉+项目资源+药企的“成熟”组合,并借港股、科创板等市场优惠政策迅速IPO。
据行业机构统计,2020年国内药企License in数量已经达到108件,首次突破百件。在License-in模式下也涌现出众多优秀案例。例如,再鼎医药用“投资逻辑”做研发,将“License-in”带来的利润反哺自主新药研发,从而实现良性循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获得Mirati Therapeutics公司sitravatinib在亚洲(日本除外)、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的独家授权,以此拓展产品线惠及更多患者。
但当下,为进一步严格规范企业创新,中国医药攻策开始收紧,针对依靠License in进行IPO的企业市场态度也发生转变,资本对创新药企的价值期待降低,医药行业的二级市场和一级市场相继迎来资本寒冬,创新药企很难募集资金,生存愈发困难。
眼下,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参与方,包括投资人,都是在一个新兴的市场做一个新兴的行业,快节奏地追赶创新技术和产品。对创新药企而言,在产品管线的布局上,是选择自研产品还是License-in成为创新药企面临的问题。
“一些大型跨国药企的产品管线中,也有License in的产品。在做license in的时候,可以充分地了解这些研发产品未来的潜质,从而可以避免很多风险。”上述高管称。
一直以来,大型跨国药企在自身BD与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前瞻性较强,可能会看重未来有潜质的、重磅的或是能够带来商业价值的领域。小型公司一定也是依据这个逻辑,但是有可能会更加聚焦于某个领域。商业化的公司首先要实现利润,其次也会关注目前还不是热点但将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疾病的变迁可能会成为热点的领域。
当然,这背后的风险也很高,随着临床试验深入推进,不可控因素也不断增多,同时对合作企业的临床开发和资金支撑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旦遭遇临床终止开发,那么前期的所有努力和成本支出也就付诸东流。
那么,在新药研发越来越难、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企业该如何把控License-in背后的研发风险,避免“财药两空”?
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阿斯利康对所有临床数据数据,无论是动物数据还是一期、二期还是三期数据,或者是药物毒理,都会仔细去看。“在选择合作项目时,我们也会综合评估被投企业的科技实力,尽可能的规避临床试验失败的风险。”王磊说。
“当然,这其中肯定更多要结合公司的情况。任何一家公司在做BD或是选择产品的时候,都是要与公司整体战略保持一致的。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覆盖所有的治疗领域,选择的产品要么是和原来的产品有协同性,要么是契合战略方向。”上述高管也强调。
如何甄选创新赛道?
根据医药行业标准,判断一家创新药企有没有前景有5个标准:管线差异化,产品矩阵(一个主力品种带动多适应症、联合用药场景),自研水平,BD能力,商业化输出。有了产品管线、商业化能力的支撑,研发能力成为最重要一环,不容忽视。
创新药企赛道筛选成为走向成功的一大关键,特别是大部分生物科技企业都尚未实现盈利,在融资寒冬下,生物科技企业的现金储备直接影响企业能否良性发展,更是成为推动产品管线行稳致远的决定性因素。在生物科技企业资金需求已十分迫切的情况下,公司需要重新审视创新药研发各阶段管线布局。
实际上,过去十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参与方,包括投资人,都是在一个新兴的市场做一个新兴的行业,快节奏地追赶创新技术和产品。新一轮的市场调整后,行业从业者不断放慢脚步,有机会去总结过去十年的经验,并随着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的策略与方向。
安永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合伙人李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像脑机、VR等这些前沿科技,需要有复合的知识背景才能理解底层的技术,是芯片、算法、动力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各学科的交叉。所以,投资团队与创业团队一样,将来应该是复合型人才聚集的组织。
“经过一批科学家创业的实践,未来看一个创业团队是否具有竞争力,不仅要看他们的技术背景是不是够硬、是不是复合的技术背景、是不是拥有多样的技术专家,也需要去看其是否有懂运营、能够持续融资、擅长经营管理的成员。大家分工合作,各显神通,才能带着团队往前走。”李莉说。
上述药企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也表示,在创新赛道的选择上,企业领导者需要重点聚焦以下三点:
首先,需要观察患者的数量、分布以及在不同地区医疗保障的流程,从商业角度分析判断遇到阻碍的几率大小;
其次,需要重点研究临床数据,比如产品的安全性是否有保证、对于疾病是否真实有效。同时,也需要研究获批的可能性以及在临床研究中是否有一些设计会被提出质疑;
此外,还需从知识产权、注册流程再回到临床前数据,整体判断出这款药是否真的是从疾病的机理上进行了改进,是否和这个疾病的治愈存在因果关系,或者只是一个相关性的关系。同时也会做病毒学等方面的研究,最终来确定选择哪种药。
对创新药企而言,精准选择赛道也极为关键。眼下,尽管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生命科学、数字医疗等领域并非刚刚出现,但似乎已在短时间内成为新一轮的风口,成为诸多企业布局的重点。
安永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与医疗健康行业联席主管合伙人吴晓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数字医疗等领域在技术上出现了突破。而在新一轮整体估值回调后,投资逻辑的改变在于,未来的投资环境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整个投资市场都会从原先的长周期和高风险的创新药赛道后撤。
“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短期之内市场上的资金还是相当充足的,应该说没有减少,所以就会涌入技术上存在较大突破的可能性,且市场需求确定存在的一个赛道。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也可以认为投资的逻辑或者是投资的喜好,正在得到一个修整,资本在不同的赛道之间进行转换。”吴晓颖说。
(责任编辑:探索)
-
中新经纬11月23日电 据韩联社23日消息,韩国总统尹锡悦23日与特斯拉(TESLA)公司、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以视频方式会面,并呼吁特斯拉对韩国进行投资。尹锡悦听取 ...[详细]
-
来源:华商报近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公布了一起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案件的民事一审判决书。案件详情为,2018年6月,陕西渭南,转转平台名为“依某”的女孩通过平台联系邵某,先后两次购买银环蛇。7 ...[详细]
-
新浪财经公众号 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 ...[详细]
-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唐燕飞)9月22日,记者从深圳证监局获悉,深圳市国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国诚投资”)在从事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过程中,存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流程存在不足的问题。其中,业务系统未强制 ...[详细]
-
据俄新社8月31日援引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消息,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戈尔巴乔夫的去世深感哀痛,并将在31日早上给他的亲友发去唁电。俄罗斯总统事务局中央临床医院当地时间30日夜间发布消息称,苏联最后一 ...[详细]
-
当地时间周三9月21日),第34届丹佛黄金论坛Denver Gold Forum)落幕,诸多矿业高管、分析师和投资者齐聚这场黄金行业的年度盛会。大型金矿公司高管预计,黄金行业的成本压力将持续到明年,经 ...[详细]
-
外交部:中美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这是下一步发展应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9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问,美国总统拜登21日在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发言,称美国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与冷战。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赵立坚表示,中国对美政策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 ...[详细]
-
全球股市接近两年低点,日本自1998年以来首次单方面干预汇市,日元短线暴拉,与美联储发出的大举升息信号令市场陷入恐慌。美元自20年高位回落,黄金试图重返1670美元。截至发稿,道指期货涨0.1%,标普 ...[详细]
-
据《乌克兰真理报》21日报道,波兰检察官办公室拒绝让乌克兰方面参与调查11月15日发生在波兰境内的导弹爆炸事件,该事件造成2人死亡。爆炸现场 图源:人民视觉报道援引熟悉该调查的消息人士的说法称:“在法 ...[详细]
-
四川省宜宾市疫情应急指挥部决定自2022年9月23日零时起,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同时继续严格执行分级分类管控措施,高风险区采取封控措施,严格落实“足不出户、上门服务”;中风险区采取管控措施,严格 ...[详细]